GLOBAL SITE

长城汽车,“稳”中求胜

Auto Business 2024-01-16

1月3日,长城汽车公告显示,2023年12月长城汽车销量为11.25万辆,同比增长45.27%;2023年累计销量为123.07万辆,同比增长15.29%,其中,新能源车型累计销量为26.2万辆。

相比于“扎堆”在新年伊始就迫不及待公布全年销量的车企们来说,长城的这份“成绩单”来得确实迟了。但在笔者看来,这份不紧不慢的“从容”反而在当前无休止的尖锐对抗和争吵当中显得弥足珍贵。

过去一年间,长城汽车在舆论场上的声量不算小,从长迪之争到“硬刚”某车帝,从高调拒绝比亚迪“在一起”的倡议到那句振聋发聩的“高质量发展是干死一个算一个吗”的诘问,长城汽车始终给人一种“高调”甚至“张扬”的印象,但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,又会发现,无论是产品、技术还是组织管理、渠道变革,长城汽车的每一步都走得非常坚定且踏实。

123万背后的“产品逻辑”

对于长城这份“迟到”的成绩单,外界的普遍认知是:相比于去年106万的总销量,长城这一年的“成长”似乎并不明显。但如果仔细观察,其实会发现,在这123万的销量背后,整个长城的底层产品逻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。

很长一段时间,“大单品”策略是长城在中国汽车市场无往不利的核心要素。一个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一代“神车”哈弗H6,在长达十年的高速增长中,哈弗H6曾连续60多个月保持销冠,单车型月销量最高突破8万辆,占据长城销量的“半壁江山”。 

无数的经验证明,品牌发展的初期的确需要这样的“大单品”的强势拉动,就像卡罗拉之于丰田,高尔夫之于大众。

但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,单一市场的覆盖到达“临界点”,企业也必须寻找新的“亮点”。尤其是在当前新能源、智能化的新时代,产品的迭代速度、推新周期极大加快,这种依靠单一车型拉动整体销量的可能性可以说越来越渺茫。

而长城正是认识到这样的趋势,开始主动走出“舒适圈”。

2022年12月,长城汽车开始对旗下品牌的组织架构进行调整,对六大品牌进行整合。其中,欧拉和沙龙品牌、坦克和魏牌,各自进行双品牌运作;哈弗、长城皮卡则继续保持独立运作。这次变革也被称为“541”管理模式,通过五大中台、四大品牌组织,强化“一个长城”的品牌主张和定位。

基于此,长城汽车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,在强化母品牌的基础上,在每个主价位区间,聚焦于一款明星车型,避免彼此之间的挤压和制约,在延续“大单品”策略优势的基础上聚焦于更加多元化的品类和产品布局,提高整体的产品势能。

在这样的产品逻辑之下,从去年年初开始,长城的产品和品牌导入及投放节奏明显加快。从年初二代大狗、枭龙系列的陆续上市,到年中高山、蓝山、新摩卡等新晋车型的亮相,再到年尾的哈弗猛龙、欧拉芭蕾猫等,几乎没有“产品空白期”,并在每一个细分领域持续发力。

尽管从销量大盘来看,哈弗迄今依然是长城汽车占比最高的品牌。但变革的种子已经种下,可以看到,作为一家成熟的汽车企业,长城所追求的已经不再是短期内某一款明星车型的突然爆发,而是整体协同的推进。

科技发展是第一生产力

当然,新品牌、新产品的推出也要有底层技术的支撑,长城能够如此快速、坚决地走出“舒适圈”,实现“厚积薄发”,更为关键的原因是,在此之前,长城已经在科技、技术研发层面积蓄了足够的能量,做足了充分的准备。

目前,长城汽车已经通过垂直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了森林式生态体系,全面布局新能源、智能化等相关技术产业,并在此基础上孵化了蜂巢易创、蜂巢能源、未势能源、毫末智行、诺博科技等多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。

一方面,在新能源领域,长城汽车确立了混动、纯电、氢能三轨并行、多条技术路线并举的发展策略;另一方面,又在智能驾驶、智能座舱、智慧底盘等方面进行全产业链布局,在低功率大算力芯片、数据智能体系等前瞻领域也有着深入研发和应用。

比如,在动力电池方面,长城控股旗下的蜂巢能源在叠片技术和短刀电池两方面都尤为出色。

其中,叠片技术已经迭代至第三代,飞叠速度达到每片0.125秒,无论是制造效率和安全性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;而在最近公布的系列批次的《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》中,有超过20款新能源乘用车搭载了蜂巢能源的短刀电池,除了长城之外,也成功应用于多款其他品牌新车型中。

智能化方面,长城旗下毫末智行则率先在行业布局了大模型、大数据、大算力技术等多发展方向。其中,其全新发布的第二代HPilot乘用车辅助驾驶产品,更是将价格拉到了3000元,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驾驶平权。

此外,据长城汽车首席技术官王远力透露,在全球化战略指导下,目前,长城汽车已经组建了拥有近百位外籍专家的全球顶尖精英研发团队,在德国、日本、巴西等7个国家、13个区域设立了研发分支机构,重点建立本地化研发能力,以支撑当地产品开发及上市。

长城的“高质量发展”

回看2023年的中国汽车市场,有人将其形容为“乱纪元”,意思是说在当前此起彼伏的价格战、口水战、军备竞赛中,中国汽车行业就像《三体》中的“乱纪元”一样混乱、无序,但与此同时,身处其中的汽车企业们也应该预见到,“乱纪元”是短期的特殊现象,“恒纪元”终将会到来。

这与不久前的2023“乌镇咖荟·汽车夜话”中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的判断不谋而合,他认为,“汽车产业早晚要回归本色,终究还是科技公司、制造业。”因此,身处其中的汽车企业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短期内的业绩,更要思考长期范围内企业的发展机会,始终坚持“高质量发展”,坚持底线思维,这也是长城始终强调且身体力行的。

以品牌出海为例,自布局海外开始,长城始终坚持“生态出海”,不做“一时的买卖”。通过销地产一体化的模式进行布局,在将产品推向全球的同时,同步将制造体系以及销售网络进行出海,形成研、产、销一体的生态出海体系,使得长城可以针对不同的市场进行本土化的适配和创新。

此外,在产品品质层面,长城也始终坚持“一视同仁”。比如在安全层面,无论是出口还是国内车辆,全部按照全球最严苛、最权威的汽车碰撞测试机构E-NCAP标准设计。

高质量的努力带来的自然是高质量的成果。截至目前,长城已经在全球拥有700多家海外销售渠道,在俄罗斯、泰国、马来西亚等国家建立生产基地。2023年,长城汽车海外销量首次突破30万辆,展现出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产品实力。

以“成长”为驱动,坚持高质量发展,是长城汽车自始至终坚持的路线。从诞生之初至今,长城汽车走过弯路,也犯过一些错,但正视问题、保持成长,是长城一直以来的底色。如今,伴随着新车型紧锣密鼓的上市和组织架构、管理模式的变革,不断调整状态的长城汽车,显然已经做好“稳”中取胜的准备了。

面向2024,长城汽车曾对未来提出更高的期许,“2024年,长城汽车将站在更高的起点上,在PHEV和BEV市场全面发力,力争实现销量190万辆,净利润72亿元,以高质量发展回馈投资者。”

打包下载